Wednesday, June 6, 2012

新聞金句/高行健:民主不是天堂,還要保障社會和諧。

中國時報【林欣誼╱台北報導】

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受台師大之邀來台任講座教授,昨天他在師大六十周年校慶上演講,稱讚台灣民主甚至比歐洲更好,對文化的重視是華人地區之首,中國人百年來所期待的理想,已在台實現。「但民主不是天堂,接下來還要保障社會和諧。」

他表示,台灣知識份子接下來應尋找台灣的價值,期許身為華人地區「樣板」的台灣,能在華人圈起更大作用。

高行健一九四○年生於江西贛州,十歲移居南京,一九八八年離開中國大陸定居法國巴黎至今,從事繪畫、劇本創作、小說寫作,二○○○年獲諾貝爾文學獎,為至今唯一獲獎的華人作家。今年七十二歲的高行健,回顧自己的成長年代,不是戰爭就是逃難。他就讀北京外國語大學法文系前,歷經過反右鬥爭,他的父親被打為右派下鄉勞改,因此他痛恨意識形態的無孔不入。

「廿世紀的世界,從俄國、中國、古巴的共產革命,到歐洲的法西斯主義,都是意識形態的狂潮蓋過良知,就連知識圈也是。」他認為現在的歐洲仍有意識形態籠罩的問題,因此他不主張作家介入政治,「而是應該超越政治、黨派,獨立思考,提出一種寬容的看法。」

他稱讚台灣學生活在幸福和平的環境,反觀他的大學時代,校園被政治籠罩,連發表讀書心得都被同學「揭發」,他從此懼怕與人說出真實感受,圖書館成了他最常去處,「我從文學讀到歷史、哲學,主要都靠圖書館自修完成。」

他也以「寬容、多元、獨立思考」期許台灣大學生。他表示,一個年輕人的精力是無限的,不必侷限在老師規範的課堂裡。例如他記得大學哲學課上馬列主義,千篇一律都是政治宣傳,所以他就溜到圖書館看書,把列寧文集卅六卷、史達林文集十三卷都讀完,開啟了他對哲學的興趣。

哲學對他最大啟發就是「丟掉意識形態」,保持對世界開放的看法,這讓他在日後政治風暴來臨時能保持清醒:「政治鬥爭的邏輯是『非此即彼』,但我相信『非此非彼』,既不革命也不反革命,超越約定俗成與政治正確。」

他也談到自大學起就組劇團,學小提琴、畫油畫,還因對數理的興趣而讀完愛因斯坦論文集,他表示,廣泛的興趣對日後創作幫助很大。

No comments: